欢迎访问皇冠新体育 教务处!
学校首页 教务系统
规章制度

教学建设管理

您的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 > 正文

皇冠新体育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

信农党20191

时间:2019-01-15   来源: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在总结我校升本以来本科教育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评建需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四个服务,四个坚持不懈”[1]的具体要求,树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总体目标

立足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2]。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学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两个根本”[3],强化立德树人,抓好“三个一流”[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牢记教书育人使命,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理念,深刻领会“四个回归”的丰富内涵,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教师的教书育人荣誉感和使命感,营造振兴本科教育的良好氛围。

2.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方位。组织开展学党史、懂国情、知校情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的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推进思政课程建设,认真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上思政课制度。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课堂教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加强教学管理,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4.建立健全教学责任体系。全面落实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党政一把手为全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各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为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副院长(副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各党政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负责人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研室和实验室负责人对本教研室和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具体负责。教师个人对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直接负责。

5.落实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重大教学建设与改革问题;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教学工作委员会每年暑假召开一次教学工作研讨会;各教学单位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全员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做到研究问题有主题,解决问题有措施,改进工作有成效。

6.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其中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次;教学单位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次。领导干部听课情况纳入个人年终考核项目。

7.落实教学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新入职教师授课资格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严格执行高级职称教师课堂授课制度,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兼职教师,每学年必须承担本科授课任务并积极参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教授每学年至少做1次学科专业发展的学术报告。

8.确保教学经费持续增长。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础条建设,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的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1200元,教学经费投入达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

(三)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9.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在强化农林学科专业特色基础上,培育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等新兴学科专业。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10.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需求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优先发展社会需求大、实力强的优势专业,稳步发展需求小、实力强的特色专业,大力扶植需求大、实力弱的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停办需求小、实力弱的专业,积极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领域新专业。

11.提升应用型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抓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本科专业参加专业认证;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开设专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整合优化资源,加强专业群建设,着力建设和培育一批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区域性特色专业和专业群。

12.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形态。支持教师采取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提升素质,通过网络课程、慕课、智慧课堂等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实施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3.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共建发展研究院,与龙头企业共建区域特色行业学院、企业培养班等,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师资共训、团队共建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并取得实效。

14.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快建设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实习实训、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实践育人平台。加快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提供服务。

15.强化科研育人。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条件具备的各类科研平台均要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和学校科技服务项目,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16.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选派师生参与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完善交换生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制度。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团队负责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等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为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提供支撑。

(四)培养与引进并重,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理念,激励广大教师以“四有”[5]好教师为目标,加强德高为师、行为世范的师风教育,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好新入职教师师德关口。

18.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以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完善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机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成立教师发展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考核评价、条件保障等措施,激发教师“内需驱动”和“外延提升”的积极性。

19.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教学单位的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和教学秘书,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选用培养,保障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经费和办公条件。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和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20.加快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实际,通过招聘引进、专兼结合等方式不断充实实验教师队伍数量、提高质量、提升学历、改善结构,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实验教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21.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考核评价导向,坚持分类与分层考核评价相结合,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注重贡献度和业绩量,建立完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考核评价机制。结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教学绩效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奖励分配中把教学质量作为重要依据。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22.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构建学业规划、课程辅导、选课指导三位一体的学业指导体系,实施分级学业预警。完善学分制管理,引导学生“兴趣选课”,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学习,逐步实现辅修专业制度。支持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

23.全面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五有”[6]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质量标准与需求导向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协同育人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全面修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19年至2020年全面实施。

2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堂改革,加快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现实、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效。打造“金课”、杜绝“水课”,因“课”制宜地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5.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学业成绩中的比重。健全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管理,严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通过学业预警、取消“清考”等措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26.全面推进学风建设。以教师严谨治学为示范,以严格管理为规范,培养学生“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的学习精神,制定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形成全校参与学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以“诚信考场”为抓手,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业引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构建“勤学善思、志向高远、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27.强化管理服务育人。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理念和要求,逐步构建“十大”[7]育人体系,以“师生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以依法依规治校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管理服务改革,树立“让师生最多跑一次”的管理服务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探索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毕业招聘会与就业信息化服务相结合(三结合)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28.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按照“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加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力度,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加快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开放实验、科研创新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实践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9.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提升学生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健康发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六)优化资源整合,实现教学提质增效

30.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与政府机关、产业园区、龙头行业企业携手联合,通过共建学院、共建实验室、共建研究院、共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共建共享生产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训基地、科技研发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深度融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实践育人平台。

31.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按照专业群发展需要加强实验室重组优化,撤销合并“小而全”的实验室,建设一批装备先进、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受益面广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实验教学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设备的共享率和使用率,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支持力度。

32.持续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以优质课程为基础,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示范,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不断加强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整体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积极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探索校企合作开发特色应用型课程。组织教师编写特色教材、数字教材和各级规划教材,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专业、优质课教师、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开发教材。

33.加快推进教学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源建设。加快推进“一楼三中心”和校园二期建设工程,扩大教学楼、实验楼、运动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面积,为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推进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加强图书和文献资源建设,确保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

(七)强化质量监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4.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重点完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35.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由目标、标准、执行、评价、反馈、改进等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原则,构建由“五个环节”、“四个层次”、“三个会议”、“两个重点”、“一个回路”[8]构成的“五四三二一”质量保障体系。以实施学期教学“三段式检查”(期初、期中、期末)、“三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专业满意度评价)、专业评估等为抓手,以信息数据为支撑,建立完善质量反馈机制。

36.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加强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的考核评价改革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构建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评估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学校把振兴本科教育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振兴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振兴本科教育工作部署与落实。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按照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狠抓落实,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全力做好我校振兴本科教育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经费保障

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并根据事业发展和经费的增长,逐步提高比例。重点支持重点学科(培育学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科教学团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建设,保证其高质量完成任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资助,不断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各类教学资源建设。

(三)加强督导检查

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保障主要任务和举措的贯彻落实,并通过贯彻落实使全校师生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树立“志向立高远 学问做精细”的校风,树立以“四有”为教书育人目标的教风,树立以“五有”为学习成才目标的学风,激励全校师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为实现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出贡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