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皇冠新体育 教务处!
学校首页 教务系统
规章制度

教学建设管理

您的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 > 正文

皇冠新体育“十三五”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时间:2018-07-17   来源: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布局学科专业,科学、有序、扎实地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工作,根据《皇冠新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皇冠新体育“十三五”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

立足信阳,面向河南,辐射大别山革命老区,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河南省发展战略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培养政治信念坚定、综合素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农林学科专业为重点,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继续教育、国际教育协调发展,逐

步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努力把学校办成地方性、重特色、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现状

(一)建设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立足学校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科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专业数量不断增长,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以农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开设本科专业(专业方向)19个,专科专业40余个,本科专业设置涉及农、工、管、文4个学科门类。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需要,2013年增设了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养殖学、茶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2014年增设了园艺、城乡规划、网络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和茶学(茶文化与营销)本科专业(方向),2015年增设了商务英语、种子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园艺(观赏园艺)、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网络工程(网络软件开发)、林学(经济林)等5个本科专业(方向)。

以本科专业建设为支撑,学校把专业基础相近、就业岗位群近似的专科专业进行调整与整合,构建了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专业为龙头的区域茶叶生产技术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茶叶营销技术类,以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专业为龙头的农业生产技术类,以畜牧兽医、动物医学专业为龙头的动物生产与动物医学技术类,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为龙头的水产技术类,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龙头的生物工程技术类,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的食品工程技术类,以物流管理和物业管理专业为龙头的现代都市型管理技术类等多个专业群。专业建设突出农林特色,学校农林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彰显。

(二)存在问题

1.本科专业基础条件建设相对薄弱

本科专业综合竞争力较弱,专业内涵建设依然不足,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不高,省级本科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尚未突破。

2.学科专业带头人及教学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师资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低,与合格本科办学指标相比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少,某些学科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科研总体实力不强。

3.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本科专业数量偏少,一些传统学科专业提升改造力度不够,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突出重点、助优扶强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的政策措施、运行机制等相关支撑与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三、社会人才需求分析

河南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随着国家开展的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河南省“五大国家战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对食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城乡规划、商务英语等加工和服务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国务院关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的批复》(国函〔2012〕215 号)的发布,对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包含信阳市全境)加快振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结合河南经济发展特点,未来为农学、林学、园林、园艺、茶学,畜牧养殖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

物联网浪潮的来临,推动了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矿山、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的发展,除了使物联网工程人才需求量大增,同时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传统的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物流等农业行业领域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兴起,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对我校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和服务类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近五年,以上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

四、学科与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按照“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创新机制、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以提高专业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完善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建设水平,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分类部署,突出重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学校顶层规划设计,在科学分析各个学科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按照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等不同类型,分类建设,明确各个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重点任务。

2.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基本要求,积极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和布局。合理整合资源,使现有的各级教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学科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要巩固、强化农学学科的优势地位,大力提高其他学科的发展水平,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体系。

3.强化特色,增强实力

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独具大别山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鼓励学科交叉、合并,在人才引进培养、资源分配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培育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使我校的学科与专业在可比指标上能够凸显实力与优势。

五、学科与专业建设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

1.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继续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按照河南五大发展战略,特别是《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对高校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优化人才队伍,完善条件建设,继续加强植物保护、水产、林学等重点一级学科和茶学等重点二级学科建设,形成以农为主,工、理、管、文等协调发展的局面。力争有2-3个学科成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为学校学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做好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工作。到“十三五”末本科招生专业达到35个左右,专科招生专业控制在20个以内,普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超过12000人,其中农科类专业15个,在校生40%,非农科类专业20个,在校学生60%。发挥专业群的集聚优势,加强专业综合改革力度,力争在省级、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教学工程建设中取得新突破。

3.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设置支撑“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亟需相关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

(一)主要任务

1.实施“筑基计划”,夯实学科专业建设基础

按照“学科建设服从、服务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学校百年办学积淀与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农耕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区域资源特色(生态资源、物种资源)、区域经济特色(茶叶资源、水产资源、旅游资源、物流资源)相结合,从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入手,实施本科专业“筑基计划”,加强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教学实验条件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核心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重点,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到2020 年,每个专业要建设5门左右专业优秀核心课程、1-2门校企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0门以上,力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达到2-3门,初步形成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体系。

坚持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并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到2020 年,建设校级实验教学中心5-6个,力争建设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个本科专业新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以上,实现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的有机衔接、互惠融通。

2.实施“提升计划”,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

实施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建成一批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三级学科建设体系。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平台。

积极开展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瞄准同类院校同类高水平专业找标杆、量差距、强建设,到2020年,建设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15个,力争建设河南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6个。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提高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度,按照专业群或专业大类组建教研室,构建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以下专业群的建设:

“现代农业”专业群。以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为重点,加强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及园艺等专业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

“现代林业”专业群。以林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重点,加强园林、森林保护等专业建设,为现代林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

“食品工程”专业群。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酿酒工程为重点,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建设,为粮食主产区的食品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

“生物制药工程”专业群。以制药工程专业为重点,加强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动物药学等专业建设,为现代生物制药培养技术人才。

“城乡服务”专业群。以财务管理、酒店管理、物联网工程专业为重点,加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建设,为现代都市型公共管理培养技术人才。

以专业集群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为基础,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建设,为农学、工学等学科专业硕士点建设打好基础。

3.实施“倍增计划”,加快新专业建设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新专业建设步伐。对于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落后于市场需求、不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专业,则要视具体情况采取暂停或隔年招生、甚至取消。积极调研论证和申报社会急需专业,利用现有办学条件,集聚学校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新专业论证申报和建设,不断提高新兴优势学科专业比例。工学类专业建设以专科专业为基础向本科专业延伸,逐步培育成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

“十三五”期间拟新增本科专业22个左右。2016年在增设酒店管理、制药工程、园林、风景园林、动物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食品质量与安全、农学、物联网工程、水族科学与技术、审计学、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作为2017年新增本科专业;2017年拟申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环境设计、中药资源与开发、旅游管理、环境生态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T)、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2018年拟申报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酿酒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软件工程、中药制药(T)、会计学等本科专业;2019年拟申报森林保护、动物药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药物制剂、烹饪与营养教育(T)等本科专业。每年申报时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适度增减申报新专业。

六、保障措施

为保证学校“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三大计划”顺利实施,学校集中有限资源,统筹部署,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与基础条件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统筹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指导、咨询和决策作用,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学科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科学决策、有效实施、规范管理的良好机制。

各专业要成立由校内、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知名高校同行专家共同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学科专业科学规划论证,并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达到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合格评估标准。

(二)完善体制机制

按照专业质量标准,建立学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制度。完善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调控、评估评价制度,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行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管理,完善专业与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教学业绩考核体系、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制定学科专业带头人业绩激励政策,制订学科专业建设动态考核管理指标,探索实施学院领导班子任期内学科专业建设责任考核机制。

创新学科建设的组织模式。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学院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探索校院(部)两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实际需要,创新学科专业建设组织模式,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原则,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不同学科协调发展新机制,逐步探索学科建设分类管理,对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分类部署、分类考核、分类指导。

(一)强化队伍建设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建设,加快引进培养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发挥他们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批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践、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技术服务等方式,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应用技术型教师倾斜,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经费落实到位。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专项建设经费,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申报,不断提高层次和建设水平。加强图书资料、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改善教学条件和运行环境,促进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要通过加大学科设施和创新团队建设投入,争取升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通过科学研究、技术转让、人才培养、共建实验室等多种途径,争取企业、地方及社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共建水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