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院创建于2002年,原名园艺林学系,其前身可追溯到1932年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开办的园林科,2009年学科优化后更名为园艺系,2015年更名为园艺学院。现开办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及园艺技术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8人。
自然区位优势独特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依托信阳南北过渡地带的自然优势和大别山区园艺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大别山区园艺植物遗传改良、大别山区野生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设施农业智能化设计与应用等研究优势。学院拥有园艺实验室、观赏园艺实验室、植物与植物生理实验教学中心、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实验室4个总实验室,下设14个分实验室,并建有现代化物联网温室1600 m2,仪器设备总值1100多万元。学院拥有省市级科研平台8个(2个省级、6个市级):河南省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大别山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园艺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草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兰花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大别山区油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信阳市大别山区园艺植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信阳市大别山区野生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注重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以导师制为纽带,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引培并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5人,专职辅导员3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副教授15人,教授2人。另有外聘教师10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先进思想政治工作个人1人。在企业担任技术副总2人,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2人,学院80%的教师为省市科技特派员,组建的有省级蔬菜服务团1个,市级油茶、果树和花卉科技服务团2个,每年直接服务企业和农户100场次以上,在桃、葡萄、草莓、蔬菜、花卉等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四新”背景下,契合新农科建设的新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导向,逐步建立起“四对接、四行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立项教改项目6项,获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有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1门。自建院(系)以来,向社会累计输送了2000多名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中原园艺产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涌现出了“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9年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合金;生产的“金手指”、“巨玫瑰”两个品种的葡萄,被中国农科院授予国内果树种植行业的最高奖项--优质金奖的赵德平;以及石倩倩、高华、赵士伟等园艺行业的突出人才。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拓宽学生成才路径
学院坚持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坚持产教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了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平台。学院先后与信阳市森林植物园、信阳百花园、特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郑州航空港双鹤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政企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特帮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特帮花木产业学院”、与信锐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河南省现代重点产业学院--“大别山油茶学院”,为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科研创新训练、创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近几年学生连续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学生创意作品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获得了1金4银的好成绩。
党建引领学院文化建设注重学生文明素质养成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探索“五个一工程”为抓手的“三全育人”模式,注重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综合素质提升和第二课堂建设。结合专业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特色实践教学,花卉社团、测量社团等专业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博雅讲堂系列活动等,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举办元旦主题晚会、“诚信校园行”系列教育活动、园艺养心活动、健美操比赛、校园运动会,开展“三全育人”之“六个一工程”和“五个一百工程”、暑期社会实践等,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春风化雨花千树,再踏层峰望眼开。园艺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扎根豫南大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定走校地(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以“四对接、四行动”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转变传统思想,优化人才培养,提升“金师”内涵,注重实践教学,拓展基地建设,谋划学科发展,大力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学院持续创新探索,设置更多类型的多元化、模块化课程,推进农工管交叉培养,打通课程选择通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打造园艺特色服务品牌,努力培养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提升国民生活水准和“一懂两爱”的应用型园艺人才。